★PDF417發展沿革
|
|
PDF417是美國符號科技(Symbol Technologies, Inc.)發明的二維條碼,發明人是台灣赴美學人王寅君博士,王博士於198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系,獲得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(University
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)電腦碩士和博士學位後,在1988年進入符號科技進行二維條碼的研發工作,於1992年底推出PDF417,並於1989年至1992年間領導世界第一部二維條碼雷射讀碼系統的開發。1993年3月作者正式將PDF417引進臺灣,交由祥記資訊推廣及研發相關套裝軟體(黃慶祥,1995)。
目前PDF417、Maxicode、Datamatrix同被美國國家標準協會
(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,
ANSI) MH10 SBC-8委員會選為二維條碼國際標準制定範圍,其中PDF417主要是預備應用於運輸包裹與商品資料標籤(Burnell,
1995)。PDF417不僅具有錯誤偵測能力,且可從受損的條碼中讀回完整的資料(Moore,
1994),亦即「錯誤復原能力」,其錯誤復原率最高可達50%,如圖所列各種情形,皆可將資料復原。
PDF417的錯誤復原能力 |
|
★PDF417的應用 |
|
由於PDF417的容量較大,除了可將人的姓名、單位、地址、電話等基本資料進行編碼外,還可將人體的特徵如指紋、視網膜掃瞄、及照片等個人紀錄儲存在條碼中,這樣不但可以實現證件資料的自動輸入,而且可以防止證件的偽造,減少犯罪。PDF417已在美國、加拿大、紐西蘭的交通部門的執照年審、車輛違規登記、罰款及定期檢驗上開始應用。美國並同時將PDF417應用在身分證、駕照、軍人證上。此外墨西哥也將PDF417應用在報關單據與證件上,從而防止了仿造及犯罪。 |
★PDF417的結構
|
|
PDF417是一個公開碼,任何人皆可用其演算法而不必付費,因此是一個開放的條碼系統。PDF417的PDF為可攜性資料檔(Portable
Data File)的縮寫,取其條碼類似一個資料檔,可儲存較多資料,且可隨身攜帶或隨產品走而得名(Paclidis,
1992)。正如其名,每一個PDF碼的儲存量可高達1,108個文數字(Bytes),若將數字壓縮則可存放至2,729Bytes。
每一個PDF417碼是由3~90橫列堆疊而成,而為了掃瞄方便,其四周皆有靜空區,靜空區分為水平靜空區與垂直靜空區,至少應為0.020吋,如圖所示。
PDF417碼的結構 其中每一層都包括下列五個部份:
起始碼。
左標區:在起始碼後面,為一指示符號字元。
資料區:可容納1~30個資料字元。
右標區:
在資料區的後面,為一指示符號字元。
結束碼:在橫列之最右邊。
|
|
除了起始碼和結束碼外,左標區、資料區和右標區的組成字元皆可稱為字碼
(Codeword),每一個字碼由17個模組(Modules)所構成,每一個字碼又可分成4線條(或黑線)及4空白(或白線),每個線條至多不能超過6個模組寬。每個417碼因資料大小不同,其行數及每行的資料模組數與字碼數都可以從1至30不等。字碼的組成如圖所示。
PDF417字碼的組成 |
|
★PDF417的尺寸 |
|
也因為符號的組合較有彈性,每一個PDF417條碼可因應不同的實體設備印成不同的長寬比例與密度,以適應印刷條件及掃瞄條件的要求。其中每個模組寬X是PDF417碼中最重要的尺寸之一,X值的最小限制為0.0075英寸(約0.191mm),在同一個條碼符號中,X的值是固定不變的。
PDF417的最小高度與長度可由下列算式算出:
W= (17C+69)X+ 2Q
H = R ×Y+ 2Q
其中:
W= 條碼寬度,H=條碼高度,X=條碼模組寬,Y=層數 C=每層符號字元的總數(含左右標區),R=層高,Q=靜空區大小 |